“人的一生吃的苦享的福都是有数的,小佩奇的苦吃完了,余下的人生只有幸福了”,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张亚丽面对《新闻夜航》记者的采访,流着泪祝福保温箱中熟睡的小佩奇。这温情的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大家纷纷评论留言,为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的善举喝彩,也祝小佩奇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新闻夜航》节目分别于今年2月20日和4月21日报道了小佩奇的故事。《央视新闻移动网》于4月23日也发布了小佩奇的故事。
2月19日当天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董事长张喜文了解到小佩奇的情况后,既同情小佩奇坎坷的人生开端,更加感叹他生命力的顽强,当即召集医院相关领导及科室主任,研究讨论后决定接收小佩奇并为其提供最好的诊疗服务,而且只收取最基本的治疗费用。就这样小佩奇入住了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新生儿科。
据小佩奇的奶奶讲,孩子一家是桦南县人,父母在北京工作(北漂)。他的妈妈34周岁,带着身孕,本想春节回老家欢欢喜喜过个团圆年,没想到回到家后下肢开始出现浮肿,逐渐加重,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后,因病情危重转到了佳木斯一所三甲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重度子痫,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医院又建议去省城哈尔滨治疗,于是又辗转来到哈医大一院住院。此时患儿妈妈全身浮肿,腹腔内大量积水,情况危急。为了挽救母亲生命医生建议立即剖宫产终止妊娠。
2月19日早上六点半,剖宫产出生的小佩奇,体重只有800克重。因母亲病情较重,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一住就是二十多天。小佩奇因为早产应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当医生告知家人小佩奇各系统发育不全,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度过许多难关,不仅仅需要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小佩奇家住农村父母是打工族,爷爷因为心脏病刚刚完成手术。外公外婆都检查出了癌症,根本负担不起这么贵的治疗费用,家人无奈把小佩奇抱回了桦南县。当时小佩奇全身青紫,很多医院都不敢收留。小佩奇的家人报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上了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
新生儿科收治小佩奇后,全体医护人员在李咏美主任的带领下积极组织病例讨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小佩奇要活下来需经历三大难关:一是呼吸关:呼吸是最重要的关卡,该患儿肺部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这就意味着小佩奇随时面临着呼吸暂停。主管医生及时给出治疗方案,值班医生、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看护孩子。二是喂养关:胎儿胃肠道功能是随着胎龄的增加而不断成熟的,离开母体越早,肠胃功能越不成熟,喂养也困难。小佩奇才刚刚出生太小了,只能通过静脉,给他输送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由于患儿小,血管细,极难穿刺,每次都是护士长亲自为这个患儿进行穿刺,保证患儿静脉通路通畅。由于患儿极小,耐受能力差,开始喂养时给予肠内微量喂养,患儿自身肠道发育未完善,喂养不耐受,出现两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通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静脉营养等相关对症处置后患儿现已实现全肠内营养,可自行吸吮进乳。三是感染关:该患儿胎龄小,极易发生肺部感染,新生儿全体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接触患儿之前做好消毒工作并给予相关抗感染治疗现肺部感染已痊愈。
小佩奇在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住了2个多月,体重将近4斤了,身体各项功能也逐步恢复,同时,医院还为其减免了几十万左右的治疗费用,只收了9万多的药物和材料成本费。孩子妈妈和家人特别感激,尤其是照顾孩子的护士像妈妈一样悉心呵护,每天和孩子聊天,给孩子按摩,孩子妈妈一直在哈尔滨住院,回来看到孩子现在这么好,体重在一点点增长,她说自己给予孩子生命,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却为他配齐了人生,给予了小佩奇第二次生命。
小佩奇是不幸的,出生就和母亲分离,巨额的治疗费用是家人无力支付,奄奄一息的他被放进了垃圾箱;小佩奇又是幸运的,一位环卫工人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像母亲般呵护他,小佩奇即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从冰冷遗忘的垃圾箱到重获新生的保温箱,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赐予了一位体重仅有800克的早产患儿再次迎接生命曙光的机会。敬佑生命,大爱无疆,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给了患儿和这个家庭一次生的希望。目前,患儿“小佩奇”就要康复出院了,我们祝愿小佩奇的未来人生健康幸福,不再拥有寒冷和无助,即使遇到困难艰险,也会有宏大医院这样的亲人陪在身边,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