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妈妈发现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一直打呼、鼻塞,睡觉时张嘴呼吸,严重的时候睡觉甚至会憋醒,现在感觉听力也下降了。其实,这可能是孩子患上了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的表现
除了打鼾,以下几种情况也是腺样体肥大的表现:
鼻塞、张口呼吸
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导致鼻塞。严重者影响上下颌发育、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如果合并扁桃体肥大、肥胖,则可能导致夜间呼吸暂停, 发生缺氧、发育迟缓等。
中耳炎
腺样体肥大导致局部炎症加重,诱发急性中耳炎或分泌型中耳炎。
呼吸道感染
腺样体肥大患者容易有鼻涕倒流,合并鼻窦炎的患者症状会更加严重。
腺样体面容
孩子长期口呼吸,会导致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上切牙突出、牙列不齐导致咬合不良,下颌下垂、唇厚、上唇上翘、下唇悬挂、鼻唇沟变浅、面部表情呆板,也就是常说的腺样体面容 。
什么是腺样体及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是小儿的腺体组织,它位于鼻子和嘴巴交界的鼻咽部。当腺样体反复炎症刺激过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增生,过度增生而肥大的腺样体在儿童就称为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了会有什么影响
1、通气障碍,改用口呼吸导致腺样体面容
因为腺样体肥大会阻塞鼻孔,所以绝大部分腺样体肥大的儿童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用口呼吸。这种不正确的呼吸习惯,会导致脸部开始向“下”发展,脸变得窄而长。
下巴向后退缩,远离了过去完美和自然的位置。而同样因为下巴后缩的原因,鼻子也会显得更大,脸颊肉也显得下坠。最终形成难看的腺样体面容。
2、缺氧导致发育迟缓
气道狭窄的最大危害就是缺氧,尤其是导致睡眠过程中吸氧量不足,孩子的夜间血液中氧含量减少,容易造成脑部缺血缺氧,会出现嗜睡、困倦、喘鸣甚至身高发育、智力、精力等方面的影响。
很多妈妈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孩子比起来为什么总有点发育迟缓,肥大的腺样体也许是个答案。
3、鼻炎、鼻窦炎
腺样体肥大释放出的炎性物质会诱导鼻腔水肿,从而出现长期流涕甚至诱发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这些病症诸如连续喷嚏、鼻痒产生大量分泌物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刺激腺样体,导致恶性循环。
4、中耳炎
由于还要一个重要位置——咽鼓管位于鼻咽部,而咽鼓管又是中耳的通气管,所以肥大的腺样体还会挤压咽鼓管扣,造成中耳通气功能的障碍,从而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炎症感染时还有可能因为咽鼓管而感染中耳,造成急性中耳炎,导致耳穿孔、流脓、听力下降的发生。
5、顽固性咳嗽
因为肥大腺样体在鼻咽部的堵塞,一种情况可能造成分泌物后流,刺激孩子的咽喉和气管,造成长期慢性咳嗽;另一种情况是炎性介质长期刺激气道导致长期敏感及“气道高反应”,从而出现刺激性干咳,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喘息或哮喘。
什么情况下孩子需要腺样体手术
如果临床症状不典型,可以观察3个月。合并鼻炎的,需要先控制鼻炎(鼻喷激素、鼻腔清洗、清除脓性物等)。
期间需要注意清淡饮食(多蔬菜水果,少大鱼大肉),减少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尘螨,空调清洗,利用空气净化器等)。经过自身调养后,各项症状消除则可选择不进行手术。两岁以下一般不建议手术。
建议手术的指征
1、明显张口呼吸,有缺氧症状:半夜憋醒,面容改变,身体或智力发育迟缓。
2、反复发作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甚至听力受影响,或者反复慢性鼻窦炎气管炎支气管炎保守治疗无效:如果孩子经过治疗,睡眠有鼾声但不憋气,中耳炎、鼻窦炎经过药物很快好转,听力改善,白天精力基本正常可以暂时考虑不手术。
大部分临床指南建议对四岁以上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腺样体切除术,通常作为鼓膜置管或鼓膜切开术的辅助治疗。
3、如果合并扁桃体明显肥大、肥胖,也可以同时切除扁桃体。